陕西宝鸡上川村电 盛夏的关中平原热浪翻涌,玫创纪元团队的八名青年背着行囊走进渭水河畔的上川村。他们的脚印落在便民服务中心的柜台前、菌菇大棚的雾气里、玫瑰园的芬芳中,更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上。
图 1 团队成员合影 张盼盼摄
便民中心:小窗口里的乡村温度
初抵上川村,团队成员的第一站是仅有三十平米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。在这里,他们目睹了乡村治理的温情缩影:工作人员手指翻飞办理社保认证,轻声细语调解邻里纠纷,墙上流程图清晰标注办事路径,桌上档案册整齐码放,如田垄秧苗。
“以前跑断腿,现在不出村!”一位老人攥着刚办好的材料感慨。团队成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:“这方小小窗口,连接的是民心,托起的是生活。”
图 2 团队成员与村委书记交流 蔡萱哲摄
产业密码:黄土里长出的希望
(一)菌棒上的星光
走进食用菌种植基地,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。菌棒如列队的士兵整齐排布,褐色的菌菇顶破薄膜,在幽暗中倔强生长。
“最开始连菌种都分不清,多亏专家手把手教!”负责人王大叔抹了把汗,笑声爽朗。如今,这些菌菇不仅走进本地餐桌,还乘着冷链车奔向远方,让十余户村民在家门口握住了生计。
图 3 团队成员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前合影 徐梓豪摄
(二)玫瑰园的芬芳经济学
连片玫海在风中翻涌绯红波浪。团队成员跟随村民走进加工车间,目睹花瓣如何蜕变为花茶、酵素,连残渣也尝试与本地花椒“联姻”开发新品。
“敢闯才能赢!”村支书望着花田目光灼灼,“小玫瑰能开致富花,靠的是乡亲们这股劲儿,也借了乡村振兴的东风。”
图 4 团队成员深入考察玫瑰种植 刘艳阳摄
山谷营地:绿野间的文旅试验
日兆山谷里,溪水叮咚穿过青翠林间,露营帐篷如蘑菇散落草甸。这个曾荒寂的山谷,如今成了城里人逃离喧嚣的“桃花源”。
团队成员参与营地布置时,听运营者讲述意外走红的故事:周末自驾游客挤满山路,夜晚烧烤架升腾起烟火。“大学生把这里变成了人与自然对话的课堂。”村干部看着星空下欢笑的游客,眼底映出希望。
直播间的笨拙与真诚
“家人们看!这花瓣今早还沾着露水……”团队成员举着玫瑰花茶,在直播间涨红了脸。面对网友“是否打农药”的追问,慌忙翻找检测报告的模样被镜头忠实记录。
“带货比答辩还紧张!”一场直播下来,青年们揉着发僵的脸感叹。但正是这份笨拙的真诚,让上川村的玫瑰第一次穿过屏幕,香到了千里之外。
图 5 团队成员进行直播卖货 蔡萱哲摄
乡土课堂:青春与土地的对话
实践尾声的座谈会上,青年与村干部围桌夜话。加工车间的轰鸣声、玫瑰田的虫鸣、直播间的手忙脚乱……所有见闻凝聚成一份沉甸甸的《振兴诊断书》:设备老旧的车间里,农产品在轰鸣中艰难蜕变;品牌蒙尘的货架上,好物难敌市场喧嚣;人才断档的田野间,电商文旅呼唤专业力量。
团队提出打造“上川农文旅”品牌、联姻高校培育人才等建议,稚嫩却炽热,如同学生刘薇的感悟:“从前乡村振兴是书本里的概念,现在才懂——每寸土地都淌着奋斗的汗与希望的光。”
尾声:不熄的星火
离村那日,晨雾中的上川村宁静如画。有队员悄悄包起一捧黄土,有人反复摩挲村民送的菌菇标本。村支书捧着86页调研报告的手微微发颤:“这些孩子,把我们的难题变成了他们的课题。”
正如关中夏日的玫瑰不惧骄阳倔强绽放,青年的星火已悄然落进这片土地。他们的行囊里没有带走一枚菌棒、一朵玫瑰,却装满了乡土中国的密码,等待在更广阔天地破土生长。
推荐阅读: